科技如何賦能文旅融合

2019/4/19 17:29:37 BETTE Views:


1、旅游行業現狀分析

2018年,我國國內旅游人數55.39億人次,收入5.13萬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了10.76%和12.3%。國內旅游收入從2007年的7770.60億元增長到2018年5.13萬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為20%。從數據上看,整個旅游市場實現了快速增長。

LBrB23qOOeVMkRH7yFMonrdigXs4NOIyo3RB=KBCqPEkH1555381547284compressflag.png

同時,文化和旅游部成立,文旅融合也給行業帶來一些變化和影響。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:第一,景區門票價格下降,原有核心業務收入下降,對整個景區的運營造成壓力;第二,從游客體驗上來講,人們不再是以前 “上車睡覺、下車拍照”的旅游體驗方式,他們有了更多體驗上的需求,這對景區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。

變革之下,A股上市公司的利潤數據呈現比較明顯的兩極分化。體驗型的景區,不管是收入還是市場熱度,都在持續增長,而傳統景區業績下行的壓力比較大。數據顯示,16家A股景區上市公司中,具備自然型景區資源的旅游企業有13家,其中有近40%的公司去年年中報業績凈利下滑,而主題樂園等市場化程度高的體驗性業態企業熱度不減。

目前傳統景區普遍存在三大痛點:景區缺內容、文化缺載體、游客缺體驗。

2、未來景區發展趨勢

第二部分我就針對天邁這幾年的實踐,就文旅融合下未來景區的發展趨勢進行觀點探討。

第一個觀點,旅游體驗產品的科技化。比如主題公園里的過山車、大擺錘,這些其實也算是科技型的產品,但是是比較傳統的科技型的產品。

現在的科技型產品講究沉浸式體驗。比如美國的西部世界主題樂園,這是一個完全VR的沉浸式主題樂園,它通過穿戴的設備,包括眼鏡、手套等,讓你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有完全沉浸式的體驗。它的好處是沉浸感非常強,而且后期的產品替換、運營成本都不高,不過目前它的技術還必須依賴各種穿戴設備,可能有些消費者會有眩暈感或者不適應。

第二個觀點,旅游演藝的科技化。舉個例子,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,張藝謀導演大概調用了14000多名演職人員,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非常宏大的演出。同樣是張藝謀的作品,去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的“北京八分鐘”,他只用了24名輪滑演員、24個帶透明發光屏幕的智能機器人……但整個場面的視覺效果絕不亞于2008年,依靠科技展示了一場盛宴。

落到景區上也是這樣。目前大多數的景區不管是實景演藝也好,還是各種“秀”也好,都大量運用了各種演職人員。但在國外,一些演藝節目動用的演職人員非常少,兩三個演職人員就可以把一場秀撐起來。 這類演藝背后運用了大量聲光電、投影、全息等技術。這是基于科技的運用。

第三個觀點,文化展示的科技化。這是目前大多數博物館、展覽館呈現的方式,包括標本、模型等等。比如在韓國有個海洋館,它就大量運用了大量互動投影、全息、VR等技術,圍繞這些技術讓游客真正參與到、體驗到項目內容中。

PWvdmv=VXvy3MKZgz1lku3jhxTlSebpIkvS8=q9cVpTKG1555381547286compressflag.png

第四個觀點,景區的夜游化。有數據顯示,有夜游的景區整體收入是沒有夜游的景區收入的3-5倍。夜游的產品有很多,比如元宵節故宮的“上元之夜”,包括“印象系列”的演藝,都有夜游產品。這類演藝產品的科技含量會越來越高,不會全部依靠演職人員。

21i12mwGgntd4FbIGe8h5YEZvxM1ORNZ95A4odYMZ3jG61555381547288compressflag.png

我們認為,文旅融合的重點在于“融”,包括融合新業態、新產品、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IP。文旅融合最大的好處就是產業鏈有效延長、消費產品的拓展、產品形態迅速升級。基于以上觀點,我們認為接下來的趨勢就是——文化是內容,旅游是載體,科技是手段。(執慧)